欢迎来到ballbet贝博官网app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柴油发电机组源头制造专注生产研究十年 欧盟标准 双效合一
全国咨询热线:400-801-8834
热门关键词: 康明斯 玉柴
成功案例
联系我们
400-801-8834

手机:18252604415

邮箱:meaopower@163.com

QQ:65605713

地址:泰州市鲍徐扬子东路22号

当前位置:ballbet贝博官网app · 首页 > 成功案例

五四青年节·特别策划丨强军在召唤 我们正青春

时间:2024-07-27 00:09:08 作者:ballbet贝博官网app 点击:1 次

  “我们是五月的花海,用青春拥抱时代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,用生命点燃未来。”5月,是鲜花盛开的季节,也是青春洋溢的季节。

  青春孕育希望,青年创造未来。军营是青年挥洒青春、追逐梦想的舞台,青年也是保家卫国、建功军营的生力军。推进强军事业,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。

  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。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,也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赶考。青年官兵生逢其时、肩负重任,自当奋发进取、挺膺担当。

  这里,我们采撷几组来自基层部队的镜头,描绘青年官兵知责于心、担责于身、履责于行的奋斗身影。

  “班长快看,我的稿子发出来了!”前不久,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下士陈国发拿到艇员队刚“出炉”的《水下长城报》,兴奋地一跃而起,脑袋不小心磕到头顶上方一处“铁疙瘩”,周围战友忍俊不禁。

  “学习的地方不限于舱底,学习的时机不只在操演,学习的内容不仅是柴油机,即使是其他部门的战友,他们身上也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。要做个有心人,思考怎么样学习才可以获得长足进步……”陈国发在刊发的稿件中写道。

  陈国发所在的柴油机舱是潜艇内部最热的地方,被艇员们笑称为潜艇的“夏天”。第一次上艇时,柴油机的轰鸣声让陈国发很不适应。班长路献超告诉他,柴油机是潜艇的“心脏”,如果停止“跳动”,潜艇会失去动力。

  一次远航途中,右柴发机组突然停车。陈国发值更时有些束手无策,班长路献超找到其他相关专业技师一同查看,排除一些故障。“咱们常说潜艇‘百人同操一杆枪’,每个部门协同配合,潜艇才能开得远、潜得深。”路献超的话让陈国发很受触动。之后,其他专业技师授课时,陈国发也会认真听讲做笔记,贴身携带的本子上记得满满当当。训练之余,陈国发把所思所悟写成一篇心得,投给艇员队《水下长城报》。

  在《水下长城报》编辑肖子寒看来,陈国发的文笔虽然稚嫩,但能从中读出这名00后战士对岗位的热爱。他还记得,陈国发第一次出航时,写下的首航寄语是“我要做最棒的柴油机兵”。肖子寒觉得,陈国发正朝着目标一步步奋进。

  每逢执行远航任务,该支队各艇员队天天都会出版一期《水下长城报》。这份报纸虽然打开只有A3纸大小,却承载着支队全体官兵的共同心愿——“勇当消灭敌人的深海利剑,甘当保卫祖国的水下长城”。

  尽管艇员队《水下长城报》每期“发行量”仅有10余份,但每一篇稿件肖子寒都认真编校修改。“报纸虽小、稿件虽短,可一字一句都是战友们详细记录的日常工作、认真总结的经验分享和真诚抒发的感想体悟。潜航的日子或许枯燥,但潜艇兵的心并不‘枯燥’。”肖子寒说。

  另一支艇员队《水下长城报》编辑柳琛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篇文章,是当时还是新毕业学习成员的邓晨阳写下的《我和我的艇》。

  刷油漆、擦管路……上艇后的生活,与邓晨阳驰骋大洋的期许相去甚远。看到战友尹林槟每天都要检查设备、给阀件上油,连螺丝钉也擦得锃亮,邓晨阳有些不解。“每天不来艇上走一圈,我心里不踏实。”尹林槟说,“潜行深海,潜艇每一个部位都至关重要,工作中一定要专心细致。所以,潜艇兵的选拔是‘万里挑一’,要为自己是一名潜艇兵而骄傲,更要沉得下心把工作做好。”

  在邓晨阳和战友精心呵护下,潜艇反射着黝黑的光芒,一次次潜入深海。远航归来,邓晨阳写下一篇随笔:“我和我的艇已经走过1万海里,我们成为最亲密的战友。远航中,我抚摸过艇上的每一处管道、每一寸钢铁,设备散发的热气、被擦去的铁锈,都是我与潜艇互相陪伴的见证。手上的茧越厚、疤越多,我的心里越踏实、越笃定……”

  “文字的力量源于潜艇兵的真情。”柳琛说,“《水下长城报》已经走过35年,沉淀了支队官兵战风斗浪的光辉岁月,也忠实记录着他们挺进深蓝的奋斗航迹。”

  即将回到岸港,平日喜爱写作的二级上士李镇提笔写下一首小诗《年轻的蓝鲸》,记录下自己的远航心声——

  “海底没有明媚的阳光,我们的心底却格外明亮。也许你曾伫立在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,航行在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,但又有多少人能遨游深海大洋?这是我们的艰辛,更是我们的荣光……”

  “那些平凡铸就的伟大,那些奋斗书写的光荣,我们从未忘记……”伴随视频《致敬》的播放,一场新老兵对线名老兵受邀前来,与官兵们分享革命军人的奋斗观。

  台上的4名老兵,只有张勇不是从该旅走出去的老兵,但与该旅有着很深的渊源。退役后,张勇担任辽宁省营口市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。这座陵园中安葬的烈士,大多是1947年在解放辽南的战斗中负伤牺牲的。为了帮烈士寻亲,近年来张勇与该旅“普兰店英雄连”多次联系,了解相关烈士的生平。

  一次次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,张勇挖掘出很多埋藏在烽火岁月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:“当年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为了民族独立、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愿付出生命。只有接续拼搏奋斗,让国防、让军队更强大,保卫好国家和人民,才能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。”

  该旅“烟台峰英雄连”第13任连长庄才厚,曾置身于真实的炮火硝烟。“上了战场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,没有重新来过。作为指挥员,就是要带头冲锋,带着战士打胜仗。”虽然时隔40多年,但庄才厚清晰记得参加边境作战的一个个战斗场景。

  “老连长,您带领连队官兵参加了那么多场战斗,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分享?”“普兰店英雄连”连长葛鹏洋代表官兵提问。“战场上,每个人有自己的责任。战士本领过硬,干部作好表率。”庄才厚说,一场战斗中他们突然遭到敌人在制高点的火力打击,一时处于劣势。“一班班长和排长用无后坐力炮都没有打中,最后是配属我们加强连的机枪连连长扛起炮,成功打下敌火力点。所以,干部骨干更要练得精,关键时刻能上得去、打得赢……”说到激动处,庄才厚站了起来,对台下官兵大声说:“当兵就是要打胜仗,既要有随时和敌人拼刺刀的血性胆气,也要练好手中武器、练强胜战本领。”

  曾随队参加法卡山战斗的梁国雄,从怀里掏出一个笔记本。“这个日记本我保存了40多年,上面详细记录了我连参加法卡山战斗的全部经过。我们在临战训练中争分夺秒练协同、练技术,为的就是完成好上级赋予的任务,不浪费每一发炮弹。最终连队在战斗中不伤一人、不损一炮。”讲到这里,梁国雄的音调不由升高了。

  辉煌的战绩离不开扎实的练兵备战。“如今的武器装备比我们那时候先进多了,你们要好好珍惜,舒舒服服、轻轻松松是不可能练出精兵强将的!”梁国雄对台下官兵嘱咐道。

  线位老兵的手中。他是刚刚退休的一级军士长谢元学,入伍30年始终扑在装备保障一线,是战士们口中的“兵王”。

  “30年来,我与修理专业结下不解之缘。下连时,我认为自身会分到主战连队,没想到进了修理单位。然而,正是这个一度想要放弃的专业,却在军旅生涯带给我许多荣誉。”谢元学的胸前挂满奖章,包括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奖章、二等功奖章……

  “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在岗位上30年如一日坚守奋斗?”听完谢元学的讲述,列兵孙腾飞举手发问。下连没多久的他,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,想从谢元学身上找到“答案”。

  “没有平凡的岗位,只有甘于平凡的人。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特点和要求,有的技术上的含金量高一些,有的体能要求严一些,但无论哪个岗位,不忍得住苦累、不耐得住寂寞,都难以取得成绩。30年军旅生涯告诉我,成功没有捷径,坚守平凡才能创造非凡,实现自身价值。”谢元学答道。

  活动结束时,官兵们为老前辈送上礼物。“烟台峰英雄连”指导员钱晨曦和连队官兵,特意为老连长庄才厚准备了一份礼物——“烟台峰英雄连”的连徽。

  连徽的主体图案是一把冲锋号,这把冲锋号是该连的“传家宝”。抗美援朝战场上,该连司号员张群生在连长、指导员和班排长全部牺牲的情况下,挺身而出吹响冲锋号,指挥包括8名伤员在内的17名战友打退敌人数次进攻,赢得胜利。

  送给庄才厚的连徽上,背面刻着他的名字。钱晨曦将礼物交到老连长手中:“老连长,请您放心,我们肯定发扬光荣传统,当好新时代‘烟台峰英雄连’传人!”

  空降兵某旅营区外不远处的伞塔国防教育基地内,80余米高的伞塔巍然屹立。如今,这座曾经的“亚洲第一伞塔”虽已“退役”,却因其承载的光荣历史,成为一代代空降兵心中的丰碑。每逢这支队伍有“新鲜血液”注入,都要来这里缅怀历史荣光,汲取奋进力量。

  “1950年9月,空军陆战第一旅成立。当时训练条件简陋,不足以满足官兵跳伞训练需求,只能用伞塔训练来弥补。这座伞塔是1956年建成的。”伞塔下,空降兵某旅某连指导员唐可正在为新兵们讲述伞塔历史。

  “伞塔训练是怎么样做的?”新兵辛昱翰下连两个多月,经历过伞降训练。仰望高耸入云的伞塔,他的脑海中很难来想象用这种方式开展训练的画面。

  唐可看得出来,其他新兵和辛昱翰一样心存疑惑。“利用卷扬机,将跳伞员与降落伞拉升至悬臂跳台上,让降落伞张开后放下,模拟跳离飞机降落伞张开后至着陆的过程。”唐可指着伞塔顶端伸出的3座悬臂跳台,描述伞塔训练的过程。

  “怎么会不怕?但前辈们不是怕死,是怕完不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。当时,空降兵正处于起步阶段,如果训练都搞不了,哪有能力升空跳伞?”唐可的回答,让新兵们再一次惊叹,“为快速形成战斗力,旅队组建第二天就抽调骨干突击进行试验性伞降训练。仅仅11天地面训练后,第一批62名伞兵就从机舱跃出,完成新中国空降兵首次跳伞。”

  惊叹的背后,是惊人的努力。“那时,能坐上飞机跳伞是伞兵梦寐以求的事。即使是伞塔训练,由于条件有限,机会也十分宝贵,要经过重重考核把关。所以前辈们都拼了命地训练,哪怕崴伤了脚也咬紧牙关装作若无其事,生怕没有上伞塔训练的机会。”唐可告诉新兵,当年的伞兵“一人一伞一杆枪”,除了进行刺杀、射击和战术训练外,还要接受大运动量的军事体育训练。

  前辈们的英勇事迹,排长杨天平早已耳熟能详,但每次来到伞塔下,内心依然很受触动。“我刚下连时,也是站在这里,聆听老前辈王福荣给我们讲述第一代空降兵的故事。后来,我将‘空降兵面前没有困难’作为座右铭,训练中被战友们称作‘拼命三郎’。也正因为我敢拼、舍得拼,才能两次征战国际赛场,多次在侦察兵比武中摘金夺银……”杨天平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,能对新兵们有所启发,“空降兵天生就是要突出重围,首先要敢于一次次突破自己。”

  缅怀历史的意义,在于创造历史。结合从事空降空投专业25年的岗位经历,一级军士长赵树新受邀为新兵分享空降空投训练模式的变化:“以前,受伞具装备的技术制约,我们的空降空投能力始终徘徊在轻装水平。如今,装备不断更新换代,作战理念与时俱进,空降兵正从‘空降尖刀’向‘战略拳头’加速升级。你们赶上了空降兵换羽高飞的新时代,也将面临接踵而来的新挑战和新考验。只有像老前辈那样,以纵身一跃、敢打头阵的勇气,以攻坚克难、矢志打赢的拼搏,才能锻造‘插入敌人心脏’的锋刃。”面对眼前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,赵树新说出一位老兵的期冀。

  面向鲜红的军旗,新兵们举起右手,重温军人誓词。“战歌如雷,马达怒吼,英雄的空降兵飞向敌后……”归营途中,嘹亮的《空降兵战歌》回荡在空中,新兵们昂首挺胸,步伐矫健。